2012年開展了國內外資料收集整理、數據樣品資料的處理分析、電磁法勘探技術研究、電化學傳感器應用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1、在資源評價方面,組織協(xié)調項目各課題的實施,統(tǒng)籌規(guī)劃海上勘探工作,收集研究所需的數據資料和樣品,并協(xié)同其他課題收集研究的數據資料,構建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數據庫,為項目研究提供支撐。
2、在資源評價方法研究方面,搜集了北大西洋10°N-30°N地區(qū)和西南印度洋中脊典型熱液區(qū)的資料,包括水深、重力、磁力、沉積物厚度、洋殼年齡、大洋擴張速率、火山地震活動點等,并對研究區(qū)數據進行了篩選和初步分析、處理;結合陸地礦產勘探分析了熱液硫化物礦床的成礦原理和勘查技術方法,洋底熱液硫化物礦床相關的控礦因素,初步建立了中小比例尺海底多金屬熱液硫化物礦床找礦預測概念模型。
3、在礦體三維特征勘探方法研究方面,開展了地電模型、瞬變電磁探測數據處理與解釋理論研究和整體設計。參加了大洋一號第26航次第二航段中北大西洋熱液區(qū)航海試驗;并開展了深海拖曳式瞬變電磁法在TAG熱液區(qū)的試驗研究;收集、整理北大西洋TAG熱液區(qū)地形、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對26航次中在TAG熱液區(qū)的瞬變電磁探測資料進行了初步分析。通過理論研究,初步建立了深海瞬變電磁正反演算法和地電模型。
4、在非活動/隱伏礦床找礦標志和方法研究方面,查閱了相關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熱液區(qū)地形構造進行分析。歸納了海洋巖石、礦物和沉積物的磁性特征及其與磁法勘探之間的關系,海水、沉積物和巖礦石的電阻率特征和部分巖礦石的極化特征及其與相應的電法之間的關系;對以往的大洋樣品進行了磁化率測定;開展了水槽模型的電法探測效果的實驗研究;開展了海洋瞬變電磁法的數值模擬實驗研究。收集了大量與大洋懸浮顆粒物礦物學相關的研究論文。
5、在超慢速擴張洋脊成礦作用研究方面,重點在西南印度洋脊合同區(qū)的硫化物勘探和區(qū)域放棄,同時把落腳點放在西南印度洋脊代表性熱液活動區(qū),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開展超慢速擴張洋脊成礦作用研究。
6、在西南印度洋脊區(qū)域地質研究方面,收集和整理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脊的區(qū)域地質資料,以及合同區(qū)的多波束和重力磁力資料的分析和整理以及地質取樣資料的分析整理,匯編實際材料圖,申請樣品。
7、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區(qū)化學基線及其變化研究方面,利用以前航次中采集的樣品開展了近地化學環(huán)境變化研究。
該項目發(fā)表論文8篇(其中SCI/EI,3篇),專利2項(發(fā)明專利1項,其中新型專利1項);相關人員或團隊相關科技獎勵兩項(海洋工程咨詢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